大熊貓消息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我們的動態大熊貓消息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巡查员探寻震后大熊猫 大熊猫没搬家

來源:四川在线作者:曾卓琳 胡镪文時間:2013-05-17點擊率:

 

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巡查队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共有38只野生大熊猫,一直有“熊猫乐园”的美誉。然而“4•20”芦山强烈地震却让这山灵水秀之境颇为“受伤”,尤其是高频度的余震引发次生灾害,让野生大熊猫的境况牵动了不少人的心。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跟随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巡查队的脚步,深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大水沟,探寻震后野生大熊猫的踪影。

 

装备
套上防蚂蟥袭击的特殊浅色“长袜子”
手拿包含卫星定位系统、罗盘、海拔等功能的特殊GPS
装备系数:★★★★

 

危险
需要自己扒开矮树丛开道,余震频繁常会碰上“滚石头”的情况,栖息地受损状况比汶川地震时更严重
危险系数:★★★★★

 

寻踪
中高海拔的箭竹林中,巡查队员以一个点为中心发散开,包围寻找熊猫踪迹
寻找系数:★★★★

 

判断
4月28日曾发现新鲜的熊猫粪便,这将成为判断它们是否安全的依据
准确系数:★★★★

 

装备 “长袜子”配“高科技”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本营位于大水沟,海拔1500米。早上7时,巡查队员赵尉、李鹏、李玉兵就已整装待发,准备进沟巡查。“地震后,我们已经增派了人手,3名队员为一组进行巡查工作,以前只有2名。”副站长赵尉此时正单膝跪地,摆弄他腿上特殊的浅色“长袜子”。眼见记者一脸疑惑,赵尉连忙解释道:“在深山老林就靠它解决大问题了,这双袜子可以随时防止蚂蟥的袭击。”


  李玉兵手中则紧攥着一个“高科技”。“这是我们开展巡查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工具。”李玉兵手中的GPS与普通GPS不同,它不但包含卫星定位系统,还具备罗盘、海拔等功能,很多巡查工作都靠它开展。

 

巡查 随时面临危险
  当天巡查的区域大水沟,是整个蜂桶寨16个检测站之一。从大本营背后进山,绕过被地震破坏了的水塔,很快脚下就没了路。跟着巡查队员的步伐继续前行,趟过一条小河沟时,耳边突然传来石子掉落的声音。李玉兵赶忙转身挥手,示意大家蹲下。在确定无危险后,一行人又起身继续行路。“别看保护区植被茂密,危险却藏在各个角落。”李玉兵压低了声音说,由于余震频繁,检查并标注次生灾害点也成为工作之一,虽然辖区内大面积塌方的地方不多,但常会碰上“滚石头”的情况。从目前来看,栖息地的受损状况比汶川地震时要严重得多。

 

判断 新鲜粪便判断安危
  站长助理李鹏走在前方开道,他说:“野生大熊猫由于四处觅食跑动,体形明显比碧峰峡的熊猫精瘦一些,其主要活动范围在海拔2600米至3000米之间,像这个季节一般呆在中高海拔的地方,特别喜好在箭竹林里活动。”


  到达箭竹林后,巡查队员一般会以一个点为中心发散开,包围寻找野生大熊猫的踪迹。


  4月28日,在海拔2600米的锅巴岩竹林地区,李鹏一行3人曾发现新鲜的大熊猫粪便,这将成为判断它们是否安然无恙的重要依据。“大熊猫一天都在吃东西,消化功能不好。那天我数了数,一共有5坨新鲜粪便,呈绿色。”李鹏回忆:“粪便表层敷了一层透明的黏液,形状就跟草垛垛一样,但并不臭,呈竹子的清香味。”


  在发现新鲜粪便后,巡查队员会首先进行GPS定位,然后拍照作为图片资料;接下来观察粪便周围是否有伴生动物、离水源近不近;最后戴上手套,将粪便样本装进塑封带贴上标签,为以后的DNA检验做基础。

 

寻踪 百台红外相机监测
  步行进山已1小时有余,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保护区似乎马上将迎来一场大雨。“往山下走!”巡查员一声令下,大家只好折返。

  从4月25日至今,天气好的情况下巡查队每天都会进山,“除了下雨。因为下雨很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赵尉介绍道:“从近10次的巡查过程来看,巡查员并没有发现熊猫尸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熊猫没有伤亡,一是由于余震不断巡查队员至今还未能走上高海拔地区,其次熊猫尸体也有被掩映在滑坡体下方的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熊猫因为地震受惊吓而转移栖息地的情况。“因为熊猫活动的地方如果没有出现大型的塌方和山体活动,且对食源没有影响的话,熊猫一般不会迁徙。”


  对此,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王勇表示,芦山地震造成保护区野外受灾面积5万亩左右。因辖区边缘地带无法进行巡查工作,保护区已经准备向省厅汇报,希望通过航拍、遥感技术等方式开展工作,了解野生大熊猫情况。


  目前,在熊猫活动区域,巡查员已经安装了6台红外相机,之后还要陆续安装20多台,计划总共将安放超过100台的相机监测辖区内野生大熊猫活动情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