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大熊猫趣闻
中国正推进大熊猫半野化过渡试验
来源:21世纪网 作者:21世纪网 时间:2014-05-20 09:25 点击率:
 

1.jpg
熊猫谷(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圈养熊猫已经获得了较大成功。目前,成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从最初的6只发展到现在的108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

 

  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乐观地希望,用自然繁育三代大熊猫所需的时间,即50年左右可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圈养大熊猫最终适应野外生活,并帮助野生大熊猫繁育种群。未来参与外交的熊猫,有可能来自野外放养吗?

 

  事实上,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共进行了近10次的“粗略放归”尝试,但结果均不理想。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试验个体野外生存能力严重缺乏,如2006年放归的大熊猫“祥祥”经过了近3年野化培训才放归野外,但后因领地或食物与野生大熊猫发生打斗而最终陈尸野外。

 

  张志和认为,大熊猫放归个体能否在觅食能力提高、能量净收益达到最大,提高其生存能力和适合度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在圈养条件下,熊猫想吃什么竹子我们就尽我们的可能从不同的地区给它提供,能够找多少品种的,我们就给它找。能够给它提供多少新鲜的,我们就给它提供新鲜的”,张志和称,“但是目前要逐渐恢复它在野外的觅食状态。在野外,不同的季节熊猫的食物不一样。没有竹子的时候,熊猫吃竹笋,竹笋没有了它就要去找竹叶,等到冬天竹叶没有的时候,它就要吃竹竿”。

 

  此外,野化大熊猫通常将幼崽带到两岁,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在半岁左右便断奶了。但张志和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熊猫也是社会化的动物,很多习惯都是由母亲教会,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延长熊猫带崽的时间。

 

  成都大熊猫的野放试验的地点选择在了位于都江堰市马家沟。在这里,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熊猫谷”——5月20日中马双方的大熊猫交接仪式亦选择这里。

 

  按照规划,熊猫谷将容纳30-40只大熊猫,以及50-100头(只)小熊猫等伴生野生动物。其中,设有占地270亩的野化饲养及繁殖区,500亩半原生态野化过渡试验区,其中建有4个大熊猫仿生兽栏。而最关键的是1011亩的原生态放养试验区,包含3个工作站,7个观察站。

 

  对于野放,张志和设立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适应熊猫谷的环境;第二个步骤是进行半野化过渡实验;第三步是进行完全野化过渡实验。

 

  2012年初,在严格的筛选程序后,首批6只亚成年的大熊猫(2-4岁),作为野放试验的前哨兵,进入熊猫谷,其中,包括了“功夫熊猫”的原型——功仔。

 

  李铭喜说,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大熊猫,这是因为它们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四只雌性和两只雄性大熊猫的配比,主要考虑到圈养大熊猫中雄性大熊猫少的缘故。

 

  按照计划,在大熊猫入驻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从健康状况、活动节律、营养与能量代谢、躲避敌害能力、运动、定向和定位能力、领域行为与社会行为表达、繁殖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

 

  而经过近一年的适应后,第二阶段将是半野化过渡试验。

 

  但李铭喜认为,野放大熊猫,要从体质、遗传学、智力等多个方面去考虑最终由哪只大熊猫放归。

 

  “现在并不清楚应该将哪种年龄,性别的大熊猫放归,以及在放归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张志和说,“若放归后,大熊猫不能融入野外的种群,则放归无任何意义。”

 

  而什么时候开始第三阶段的试验,张志和也没有时间表,他说,尽管大熊猫的野化实验分为了三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却都未有时效限制,“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

 

  对于野放成功的定义,张志和解释为:放归个体的野生存活,自己的巢域,并融入当地种群;放归个体参与繁殖并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繁育后代具有正常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放归的成年雌体具有正常哺育后代的能力,对局部小种群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