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大熊猫趣闻
如何守护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
来源:林业局 作者: 时间:2015-03-18 10:39 点击率:
 

1630000029174612458107779783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绿色时报3月17日报道(记者 刘泽英 通讯员 张玲 张翼)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栖息地问题仍是大熊猫保护工作中最大的难题。


  这给社会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为大熊猫保护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破解栖息地保护难题


  我国大熊猫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大熊猫种群安全得到保障。然而,由于受某些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大熊猫保护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大熊猫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及其引起的种群隔离。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与上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大熊猫栖息地内干扰格局总体不变,新的干扰形式不断出现。采矿活动在岷山、邛崃山和秦岭等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水电开发带来的影响在邛崃山系日益明显,旅游和景区建设在邛崃山和秦岭不断增加,路网建设、改造、升级更为频繁。干扰强度整体下降,但局部地区有所加剧,导致大熊猫种群分布区缩减或消失,种群隔离程度进一步加剧。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历史上,为拯救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林业部、国家林业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建大熊猫家园。1992年,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实施;1998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启动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又将大熊猫列为重点保护物种……随着人们对大熊猫及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随着国家各项相关保护工程的实施,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栖息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


  然而,这些干扰因素仍然给大熊猫保护带来很大阻力和压力。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目前,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威胁的干扰因素有两类:一是可能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持久性或永久性影响的大型干扰,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矿山、高速公路、铁路、旅游景区、较大居民点等;二是影响范围有限、影响持续时间较短的一般干扰,主要指在大熊猫栖息地放牧、采药、耕种、采伐等行为。


  社会万物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保护一个物种,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国家林业局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大熊猫保护营造良好环境。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强调,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推进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增建或扩建自然保护区,将更多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提高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率。同时,还要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容纳更多的大熊猫。


  打造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


  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还有33.2%的大熊猫种群和46.2%的栖息地在保护区以外,需要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如何拯救这一代表着中国形象的物种,如何守护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成为当前大熊猫保护工作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大熊猫保护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栖息地是野外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加强栖息地保护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保护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关键措施。依靠法律手段更好地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给大熊猫提供一个供其生存和繁衍的家园,成为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我国林业相关部门曾不断探索。加强栖息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拯救繁育、进行科学研究等保护工作……从我国第一批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到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的实施,所有以大熊猫保护为目标的努力,都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奠定了基础。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36万公顷。四川、陕西、甘肃3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间连成了几个大片的保护区群,为野生大熊猫种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从北到南依次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使大熊猫的濒危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实现人与大熊猫和谐共处


  发展与保护始终是一道难解的题,大熊猫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如是。


  大熊猫分布区地处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老、少、边、穷”地区,而这些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经济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还是保护?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施大熊猫保护工程,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当地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反之,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安全得不到保障。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胡崇德介绍说,尽管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人口承载力,但有的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人口密度远远超出合理的人口承载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熊猫保护工作带来压力。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大熊猫和谐共处?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大熊猫栖息地安全?如何既不损害人民利益,又不影响大熊猫生存生活?


  近年来,各级林业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一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根据周边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社区共管工作,将大熊猫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实现自然保护区外野生动物资源联保、本地区野生动物案件联防、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监管共同推进。同时,与当地社区共同编制综合保护与发展规划,帮助社区老百姓解决当地急需改善的基础生活设施建设问题,建立节柴灶、沼气池,协助设立小额信贷,解决老百姓购买急需种畜和生产物资等问题,有效缓解了人类发展与大熊猫保护之间的矛盾。各种形式的宣传,也使老百姓了解了国家保护大熊猫的方针政策,知道了自然保护区所发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自己的长远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自发地加入到了保护大熊猫的行列中来。


  然而,整体而言,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相关专家呼吁,在建设大型工程时,必须按照规定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绕开大熊猫栖息地,还野外大熊猫一个完整、安全的家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野生大熊猫的家园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与守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大熊猫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