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展示
部分获奖项目
部分获奖项目:
-
项目名称:大熊猫繁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与应用研 究 员:张志和等人获奖类别:2014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研究成果:
1.繁殖:发现排卵新规律,建立了适时配种新技术体系;完善了精液采集与冷冻技术,建成全球最大大熊猫精子库;发明了“大熊猫预产期的预测方法”。解决了大熊猫关键繁殖技术难题。
2.健康管理:创建了“高竹类低精料”科学饲养方式,解决了严重危害大熊猫健康的“营养不良综合症”与频繁排粘液便的难题。
3.种群遗传管理:建立了大熊猫亲子鉴定新技术体系,解决了种群遗传管理关键技术难题。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5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 -
发明专利:利用促黄体生成激素(LH)结果优化大熊猫适时人工授精时机的判断方法发 明 人:侯蓉等人研究成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促黄体生成激素LH结果优化大熊猫适时人工授精时机的判断方法。通过本项发明,使得大熊猫妊娠率由过去的50%提高到现在的66.67%,达到自然交配65.63%产仔率水平,取得重大技术进步。
-
项目名称:大熊猫轮状病毒的诊断及防治研究研 究 员:王成东等人获奖类别:201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反复的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筛查研究,国内外首次从大熊猫幼兽腹泻粪便中分离出轮状病毒,并最终确诊大熊猫幼兽的顽固性腹泻病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根据轮状病毒的感染特点,结合大熊猫幼兽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大熊猫初乳的免疫保护功能,本研究首创了以全胃肠营养剂替代人工配乳、辅助胃肠道粘膜保护剂和消化酶、配合全身性抗感染与支持疗法的综合性治疗措施,不仅直接使该病的治疗疗程由常规治疗的3到18个月缩短到5天,僵猫发生率70%降低到0,平均治疗费用由4.2万元/只陡然降低到0.1万元/只,而且将圈养大熊猫幼兽的育幼成活率由传统的30%陡然提高到100%。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大熊猫繁殖障碍调查研 究 员:侯蓉等人获奖类别:201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首次证明圈养大熊猫以含有高纤维的竹子为主要食物,可保持健康并达到相对正常的血清矿物元素水平;建立了包括食用竹安全性指标检测、精料全程质量控制、精料留样查验的大熊猫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取得显著效果,大熊猫体况与繁殖力得到迅速恢复与提高,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大熊猫幼兽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研究研 究 员:王成东获奖类别:2010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通过对患顽固性腹泻大熊猫幼兽群反复的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病原学研究,国内外首次从大熊猫幼兽腹泻粪便中分离出轮状病毒,并通过实验动物接种证实大熊猫断奶幼兽的顽固腹泻为轮状病毒感染。与常规治疗技术相比,不仅治疗疗程由3-18个月缩短到5天,僵猫发生率由70%降低到0%,且无一例动物出现死亡,治愈率为100%。
-
项目名称:大熊猫应急反应的检测与应用研究研 究 员:侯蓉获奖类别:2009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圈养大熊猫健康状况,显著提高了繁殖率,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巨大。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豚鹿人工种群的建立研 究 员:余建秋获奖类别:2009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该项目首次对成都动物园的豚鹿种群开展了人工圈养豚鹿的规范化饲养管理、日常行为和繁殖行为、人工育幼方法及亲子鉴定的全面研究,研究了种群的遗传关系,园内豚鹿人工种群数量由立项时的11只扩大到如今的24只。该项目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研究难度大,技术路线合理,手段先进,数据翔实可靠,结果可信。成果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华南虎遗传多样性研究研 究 员:张志和获奖类别:200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应用Dynal磁珠富集技术成功获得新的华南虎微卫星引物21对。采用非损伤取样手段,从粪便毛发中提取DNA,对DNA提取方法和粪便毛发DNA的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改进。为现存华南虎迁地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经济建设与动物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
项目名称:提高大熊猫初生幼仔免疫力研究研 究 员:侯蓉获奖类别:2008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该项目以大熊猫乳汁和血清为材料,通过研究建立了检测大熊猫血清及乳汁中IgG含量的单向免疫扩散法。利用该法对大熊猫血清及分娩后1~19天乳汁中的IgG含量进行检测,制定人工辅助育幼策略,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成果居大熊猫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爬行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研究研 究 员:牛李丽获奖类别:2008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该成果可在预防兽医学、传染病学、外科学及寄生虫学上应用。成果已经在北京动物园等七个单位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爬行动物疾病诊断控制水平,死亡率明显降低。该成果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圈养大熊猫乳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及部分乳蛋白的纯化和鉴定研 究 员:黄祥明获奖类别:2008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大熊猫乳汁中18种氨基酸的含量,并首次在大熊猫乳中检测到高浓度的游离精氨酸。对于揭示大熊猫乳的生化特性、指导大熊猫的人工育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对认识大熊猫乳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对于大熊猫代乳品的研制及人工育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金钱豹猫瘟热血清抗体的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建立研 究 员:赵 波获奖类别:2007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从三联弱毒活疫苗(猫瘟热病毒、猫鼻气管炎病毒、猫鼻结膜炎病毒)中分离猫瘟热病毒弱毒株,通过对分离株进行病毒理化特性检测、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和病毒粒子形态电镜观察,最终确认从三联弱毒疫苗中分离到猫瘟热病毒,并以此分离株作为诊断抗原。阳性抗体用国产单联猫瘟热灭活疫苗免疫试验动物制备。
-
项目名称:大熊猫消化特点的研究研 究 员:费立松获奖类别:2006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首次在大熊猫肠道发现厌氧纤维素菌,其纤维素菌PD的酶系中有三种组分,即CI、CBH、GL,最适温度为38℃ 左右,PH值为7.2左右,这与大熊猫的生理条件及维持自身平衡一致。首次在大熊猫肠道采集到产甲烷菌。大熊猫肠道检出的菌群中,优势菌为发酵菌,而纤维素分解菌与产甲烷菌较少。
-
项目名称: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细胞库的建立研 究 员:张志和获奖类别:200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组织块冷冻、细胞培养程序冷冻以及体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上获得多项突破,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大熊猫体细胞培养以及冷冻保存体系,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熊猫细胞库,对大熊猫遗传资源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从大熊猫小片段插入文库中分离微卫星标记的研究研 究 员:沈富军获奖类别:2005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应用本研究成果可以准确地对大熊猫做亲子鉴定,纠正谱系中存在的错误,为实施有效的种群管理和繁殖配对建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还可以对野外大熊猫进行准确的个体识别。这套技术体系的建立能使我们对野外大熊猫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论是从深度上和还是从广度上都会大力推动我们对野外大熊猫生存状态的认识。
-
项目名称: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细胞库的建立研 究 员:张志和获奖类别:200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组织块冷冻、细胞培养程序冷冻以及体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上获得多项突破,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大熊猫体细胞培养以及冷冻保存体系,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熊猫细胞库,对大熊猫遗传资源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大熊猫超早期妊娠诊断的研究研 究 员:侯蓉获奖类别: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针对大熊猫具有延迟着床的特殊生殖生理特性,选择开展大熊猫着床前妊娠诊断研究,获得突破。不仅解决了大熊猫早孕诊断问题,并初步发现了大熊猫EDPAF的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大熊猫最佳人工受精时间,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项目名称:大熊猫血清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研究研 究 员:王成东获奖类别:2004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首次用大熊猫混合初乳和混合血清分别分离提取sIgA、IgG、IgM,同时获得了1-14大熊猫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动态的变化规律,为今后人工乳配制、提高大熊猫幼仔成活率提供了理论依据,成果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圈养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研 究 员:张安居、侯蓉获奖类别: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1.研究与成果的应用转化密切结合。2.针对大熊猫人工授精各个技术环节而非某
个环节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全面改进传统的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 -
项目名称:大熊猫超早期妊娠诊断的研究研 究 员:侯蓉获奖类别:2003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针对大熊猫具有延迟着床的特殊生殖生理特性,选择开展大熊猫着床前妊娠诊断研究,获得突破。不仅解决了大熊猫早孕诊断问题,并初步发现了大熊猫EDPAF的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大熊猫最佳人工受精时间,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项目名称:大熊猫初乳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研究研 究 员:王成东获奖类别:2003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首次用大熊猫混合初乳和混合血清分别分离提取sIgA、IgG、IgM,制备成相应的兔抗大熊猫sIgA、IgG和IgM抗血清,采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8只大熊猫血清中IgG、IgA、IgM含量和3只大熊猫初乳中sIgA、IgG、IgM含量进行了测定。该项目立题正确、设计合理、资料详实、所建立的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先进、数据和研究结果可信,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
项目名称:大熊猫初乳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研究研 究 员:王成东获奖类别:2002年成都市建设科技进步成果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首次用大熊猫混合初乳和混合血清分别分离提取sIgA、IgG、IgM,制备成相应的兔抗大熊猫sIgA、IgG和IgM抗血清,采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8只大熊猫血清中IgG、IgA、IgM含量和3只大熊猫初乳中sIgA、IgG、IgM含量进行了测定。该项目所建立的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先进,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对大熊猫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
项目名称:葵花凤头等鹦鹉人工孵育研究研 究 员:江 华获奖类别:2002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葵花凤头等鹦鹉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对其进行繁殖研究特别是人工孵育的研究,不仅有较大的科研价值,同时具有极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该研究在人工孵育方面没有技术供参的情况下,解决了5个关键技术难题。
-
项目名称:成都动物园大熊猫等圈养珍稀哺乳动物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研究研 究 员:王成东获奖类别:2001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研究成果:本研究对成都动物园圈养大熊猫等67种野生哺乳动物的寄生虫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进行了安全性、适口性及毒副作用试验的基础上,首次将新药佳灵三特-CA成功地应用于大熊猫等67种珍稀野生动物,驱虫试验结果,该药驱虫谱广,可同时驱除野生动物的吸虫、绦虫、线虫及外寄生虫,安全性高,无副作用,适口性好且使用方便。
-
项目名称:几种珍稀野生动物性别检测及试剂盒的研制研 究 员:陈红卫获奖类别:2000年成都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研究成果:该项目应用目前国内外分子生物学最新成果,独创设计不同引物,并作引物正负对照,在国内外首次研制出两个珍稀动物性别检测试剂盒。用该试剂盒能对几个物种中体型、毛色相近的全体的性别进行无损、快速、简易、准确的鉴别。为野生动物迁地保护,拯救珍衡稀濒危物种奠定了技术基础。该项研究立题新颖,技术路线正确,数据翔实信,完成了研究课题。